中國經濟網銀川8月10日訊(記者許凌 吳舒睿) 沒到過寧夏的人,未必不知寧夏枸杞;來到寧夏的人,一定要先來看看寧夏枸杞、買些寧夏枸杞。為什么?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養顏成為一種現代時尚。那么,世界枸杞在中國,中國枸杞在寧夏,寧夏枸杞在中寧。
“中寧枸杞”,堪稱國內外枸杞界的勞斯萊斯,是寧夏一塊鮮亮的“紅色招牌”。近年來,隨著市場需求激增,“中寧枸杞”供不應求,以次充好的別家枸杞鉆空流入顧客手中。品牌建立良好口碑很難,破壞品牌形象卻很簡單。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枸杞市場中,“中寧枸杞”何以守住這塊紅色招牌?
從“紅字”招牌到“金色”品牌
“七、八月份,你們來看這里紅色的世界,那叫好看!”一臉儒雅的中寧縣委書記趙建新滿條斯里地介紹說:寧夏枸杞名聲海內外,不是近些年的事,應該說歷史很久遠。
枸杞是華夏大地特種植物資源之一,不但具有經濟、文化、生態“三位一體”的顯著效益,還有“藥食同源”的復合優勢。枸杞的種類全世界約有80種,目前最有名和最有商品價值的是寧夏枸杞。發源于六盤山脈的清水河和黃河洪泛區交匯的神奇土地孕育了一枝獨秀的中寧枸杞,這里素有“天下枸杞出寧夏,中寧枸杞甲天下”之美譽,中寧枸杞早在600年前已經被確立了它是枸杞中上品乃至極品的地位。
中寧縣所產枸杞,色艷、粒大、皮薄、肉厚、質柔、味甘,外觀賞心悅目,內在營養豐富,食用、藥用價值極高,品質位于全國之冠(32種微量元素含量高于國內所有產地)。
“獨特的自然稟賦使得中寧枸杞美譽度、知名度都很高,但將這塊‘紅色’招牌變成‘金色’品牌還是近七八年的事”,接著趙書記用四組數字襯托出中寧枸杞“金色”品牌的分量:
——枸杞面積穩步擴大,截至目前,全縣枸杞種植面積達到20萬畝,分別占全區和全國枸杞面積的36%和23%;年生產干果4.75萬噸,產業綜合產值達30億元,農民人均來自枸杞產業收入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5.3%。
——營銷面積日趨健全。目前,全縣枸杞營銷網絡已基本形成,營銷人員過萬人,已建成各類枸杞專業合作社94家,年營銷干果100噸以上的流通企業達72戶,枸杞營銷公司61家,中寧枸杞遠銷東南亞、歐美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寧國際枸杞交易中心年交易量及交易額分別達12萬噸、50億元。
——深加工快速發展。全縣枸杞深加工企業發展到51家、開發生產枸杞果酒、枸杞籽油、枸杞花蜜、枸杞芽菜等七大類40多個枸杞深加工產品26萬噸,綜合產值10億元以上,枸杞加工轉化率達16以上,培育出了“寧夏紅”、“早康”、“杞芽”、“國杞天香”等十幾個知名品牌。
——品牌效應不斷提升。2001年“中寧枸杞”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為證明商標,2009年又被國家工商局批準為“中國馳名商標”,2011年“中寧枸杞”獲得“消費者最喜愛的100個中國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稱號,其品牌價值達到32.7億元。
“紅”字招牌的核心競爭力
“中寧枸杞能有今天的國內外影響力,自然稟賦占三成,后天努力占七成”。中寧枸杞產業發展服務局局長孟躍軍像是自言自語。他操著濃重地西北口音娓娓道來。你們知道中寧枸杞這塊牌子為什么了不得嗎?因為全國枸杞最早搞深加工的在中寧,最早拿到歐美訂單的在中寧,最早擁有標準化種植基地的在中寧,最早擁有全國銷售網絡的也是在中寧! 別的地方是先成規模后有產業,中寧枸杞是先拿到歐美訂單有了現代深加工產業后,后擴大種植規模。
近兩年來,中寧枸杞收購價格起伏很大,聽說這一切與青海、甘肅、陜西等周邊省域冒牌枸杞大量涌進有關?據說中寧枸杞農藥殘留問題一直沒有完全解決出口退貨時有發生……
“瞧瞧你們,先是‘聽說’又是‘據說’,俗話說眼見為實!”被譽為中寧枸杞“活字典”的縣枸杞產業服務局副局長劉娟心直口快,開場白很有些火藥味兒:“近幾年,如何別丟掉寧夏的‘紅’字招牌”似乎不絕于耳,我今天可以給你們亮亮底牌,中寧枸杞將寧夏這個‘紅’字招牌打大、打響、做強,既有實力更有底氣。
見記者半信半疑的神態,劉局長以他獨特的語言風格闡述所謂“三個最過硬”:
中寧枸杞這個品牌最過硬。誰都要模仿你、
冒充你,這就是中寧枸杞品牌最大的優勢。山東壽光菜,絕對不是都在壽光種的,是山東壽光“跑全國賣全國”的結果。發展優勢特色產業,要有開放的思維和胸懷。從這個理念上看,我們對“中寧枸杞”商標的管理要基于“管而不死,活而不亂”的原則。一方面全國許多枸杞產地都來中寧學種植工藝、深加工技術,要歡迎他們,鼓勵他們生產優質枸杞干果或枸杞深加工產品,成為中寧枸杞產業的“下線”和打工仔;另一面自去年起中寧縣委、縣政府先后出臺《“中寧枸杞”品質品牌保護辦法》、《中寧枸杞打假舉報獎勵辦法》,對外地冒牌劣質假貨堅決打擊,決不手軟。
中寧枸杞綠色品質最過硬。由于在全國枸杞
生產加工行業,中寧出口歐美的訂單最多,這說明中寧枸杞的綠色質量保證是最過硬的。農產品質量建設呈“金字塔”模式螺旋遞進的,無公害是“塔基”,綠色食品是“塔身”,有機食品是“塔尖”。2000年農業部率先全國在中寧縣搞“無公害”枸杞生產試點,經過4年努力共有14萬畝通過農業部驗收;2006年再次作為農業部試點,2016年8月全縣18.41萬畝順利通過農業部“不定期抽檢、隨機取樣”的驗收。因此說,中寧枸杞無論種植還是深加工的品質,在全國同行業都是最過硬的。
第三,中寧枸杞發展理念是最過硬的。近幾年,為了進一步拓展枸杞產業效益,中寧縣注重以工業化理念做大做強枸杞產業。首次抓加大枸杞招商力度,中國郵政、中石化等企業把生產車間建在田間地頭,形成“企業+科研機構+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捆綁式”經濟共同體;其次是抓質量安全,建設枸杞質量檢測中心。建立世界枸杞的中寧標準,高標準制定產地環境標準、生產技術標準、有機枸杞標準、保健價值確認標準、市場準入標準、農藥殘留控制標準等,并使之上升為國家標準。第三是抓自主創新,建設枸杞科技研發中心。借助國家枸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這一平臺,高規格建設中寧枸杞研究所,2009年到2010年,由寧夏農科院國家枸杞工程中心在中寧先后培育出寧杞5號、寧杞7號、寧杞9號;另外從中寧枸杞的內含元素及保健功能入手,充分利用枸杞果、葉、籽、根資源,大力發展四季枸杞鮮果冷鏈配送,積極研發枸杞速溶沖劑、中藥飲片、芽茶、籽油、根雕等枸杞保健、醫藥、美容、工藝等高端產品,
“軟”、“硬”兼施 任重道遠
“寧夏最有名的東西是枸杞,最難做大做強的東西也是枸杞!”為什么這樣說呢?趙建新書記喝了一大口水。
俗話說,墻內開花墻外紅。盡管中寧枸杞名揚四海,然而在國內高端市場并沒賣出好價錢!拌坭戒N售營運這一塊,一軟一硬我們要做好兩大環節!”
“硬件”部分是要狠抓品牌建設,建設枸杞交易中心。在“中寧枸杞”品牌價值升至32.7億元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中寧枸杞”在國際國內市場的影響力和占有率。建立族群式品牌梯隊。規范“中寧枸杞”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準用權、使用權;開發自主知識產權新產品,催生一批枸杞名優品牌;強化多視點宣傳推介。
“軟件“部分是抓文化融入,建設枸杞文化推介中心。充分發揮文化對產業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以枸杞文化為主線,以黃河文化、宗教文化、紅色經典文化等多元文化為補充,重點發展“一廊一寺一園一宴”! 一廊”即枸杞科技觀光長;“一寺”即石空大佛寺,整合石空大佛寺石窟、明長城等區域古跡資源;“一園”即枸杞主題公園,加快枸杞博物園、中視達商業文化綜合體、中寧枸杞產業園枸杞博覽中心等項目建設;“一宴”即中華枸杞宴,深層次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枸杞酒、手工枸杞蒿子長壽面、中寧枸杞豆腐、中寧枸杞醋等枸杞飲食文化。
趙建新書記越說聲音越高:“枸杞是寧夏走向世界的一張紅色名片。中寧縣是世界枸杞的發源地和正宗原產地,也是全國枸杞自然分布的中心地域和核心產區。,盡管這里因枸杞而出名、因枸杞而富民,然而因枸杞能否走向世界,能否既富民又興市,應該說,我們任重而道遠”。
(責任編輯:楊淼)